脚印串起温暖,行动诠释担当 ——池州学院“三下乡”团队扎根基层传递爱与希望

7月19日,池州学院池州学院“守护银龄,童伴成长”实践团为流浪群体筑起温暖港湾在池州市贵池区十五天的支教活动圆满结束。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发挥共青团作为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作用,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经过充分的活动策划,本实践团队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与爱心车队、滨湖小学携手,开展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践行奉献精神,为社区居民创造更优质的生活与教育环境 。
栉风沐雨,步履不停。在这充实的十五天里,志愿者们用青春与汗水、责任与温情,为社区、城市弱势群体书写了一篇篇动人的故事,也为这场意义非凡的实践之旅画上了圆满句号。
沉浸式课堂点亮儿童成长光谱
池州学院“守护银龄,童伴成长”实践团以“知识科普+心理赋能+红色传承”为核心,在滨湖小学打造沉浸式课堂。通过动态宇宙模型演示地球公转、“生存小达人训练营”实景演练安全技能,让知识从书本走向生活;借助《我的情绪小怪兽》绘本共读解析情绪,以《人生拍卖会》引导价值思考;讲述《小英雄雨来》等先烈故事,结合“写给英雄的一句话”活动,让红色精神浸润童心。多维度课程既提升儿童综合素养,更搭建起教育创新的实践样本。
社区服务构建多维关爱网络
实践团在翠屏苑社区开展“童趣寻梦+课堂筑梦+家园焕梦”系列行动:设计户外寻宝游戏,通过线索卡片引导儿童观察自然,在协作中培养探索能力;开设暑期限时小课堂,以思维导图记忆法等趣味教学攻克作业难题,激发学习热情;分组开展社区环境治理,规范车辆停放、排查消防隐患、清理卫生死角,助力社区面貌焕新。从教育帮扶到环境整治,实现对社区居民的全方位关怀。
夏日走访传递银龄守护温度
针对易流浪人群,实践团开展“夏日送清凉”活动:前期调研制定包含防暑物资、生活用品的帮扶清单,精准对接老人需求;走访中不仅赠送米、电风扇等物资,更陪伴老人拉家常、整理家务,用情感陪伴驱散孤独;同步检查水电设备安全隐患,以专业行动守护居家安全。此次行动将志愿服务与民生需求深度结合,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基层实践经验,彰显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担当。
十四天的坚守,是青春与责任的碰撞;无数次的巡查,是善意与温暖的传递。池州学院“守护银龄,童伴成长”实践团的系列行动,不仅是青年服务基层的生动注脚,更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微观缩影。新时代青年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信念投身“守护银龄,童伴成长”行动,正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鲜活诠释。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离不开青年力量。当大学生将宇宙模型搬进社区课堂,把反诈知识融入非遗传承,用汗水整治社区环境,实则在破解城乡资源不均的现实困境中,构建起“教育普惠—文化传承—基层治理”的三维服务体系。这种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民生服务的实践范式,既填补了基层科普教育的空白,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治理”的创新动能,让“共同富裕”的宏大愿景在社区落地生根。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关爱弱势群体既要有热忱初心,也需科学长效机制。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更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注入动能,彰显着青年在民族复兴征程中勇担社会责任、让青春在服务人民中闪光的使命担当。
从社会价值看,志愿者们以“自找苦吃”的精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教老人使用智能设备时打破数字鸿沟,在陪伴儿童成长中重构代际情感,在环境整治中激活社区自治活力,形成“服务—反馈—共建”的良性循环。对国家而言,这群青年用行动证明:当“00后”将“强国有我”的誓言转化为拆解诈骗话术的耐心、绘制思维导图的巧思、清扫街巷的汗水,便能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积蓄“青春势能”。正如实践团所展现的,新时代志愿服务已超越简单的爱心传递,成为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文明风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蕴含的精神价值终将汇聚成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洪流。